第827章 曹操传位,直面决战
“今年的春天怎么来得这么晚,都三月了,张掖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就这天气要打到玉门关,至少还得两个月之后。
如果五月才出玉门关,最多西征三四个月,又要开始下雪,最多坚持到十月,天气又会冷得无法作战,这西征真不是人干的活儿。每年就五个月适合打仗,还得顶着夏日的酷暑。”
章武二年/黄初三年春,三月。
在凉州张掖郡的昭武县,曹彰看着远处依然白茫茫的大地,心中颇感焦急。
他是去年八月时,得了父皇的旨意,带了两万骑兵,先行西征,趁着入冬之前,先肃清了武威郡周边。
后来因为寒冬,进展不易,他费了好大劲才巩固了张掖郡,然后就被积雪所阻,休整至今。
曹彰才二十多岁,经历不算很丰富。但他也在北方打过几年仗,在幽并草原上杀过不少胡虏。
来之前,他自问对于北方草原的天气水土应该能适应,但真打到张掖,他还是忍不住感慨西域的日夜温差实在是太大了。
越往西,白天越热,晚上越冷,听说这里盛夏的酷暑,会比南方还严酷,但冬季的寒冷,也比幽并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曹彰刚动手的时候,着实折损了一些人马——不是因为战斗减员的,纯粹是因为部队不适合剧烈的寒热交替。好在这种减员,也不太会导致死亡,最多就是伤病,然后就只能窝在城里猫冬休整,恢复状态。
如今,部队在张掖驻扎了几个月后,水土适应度终于提升了一些。
后方的曹操,知道儿子在前线因为自然环境进展不利,也竭尽所能给他提供额外的帮助。
曹操阵营见招拆招,一方面尽量提升后勤保障。比如发现士卒因为不耐夜间的严寒,就给将士们额外配发更多的皮袄。
皮革不够,就指望就地多杀点羌人、劫掠过冬物资。
后方的曹军工坊,也都被逼得博采众长、改良生产工艺。比如曹军近年来也发现,对面的刘备军士兵,似乎冬天的时候有穿更廉价保暖效果更好的夹袄。
汉朝的时候,原本因为没有普及白迭子花(棉花),所以没有棉袄,连与棉袄结构相似的其他夹袄也都没有,冷了就靠穿皮袄、毛皮保暖。
但毛皮制品毕竟是动物产品,价格成本比植物制品贵上五倍都是稀松平常的。
刘备军那边,因为有诸葛瑾开挂,虽然早年也没普及白迭子花,没有良种,但诸葛瑾却让裁缝反复试制夹袄的结构,想方设法缝出不容易漏填充物的保暖衣物。至于里面的填充物,可以填塞晒干的芦花一类东西。
总而言之,就是找那种质量不如棉花耐久、但也勉强可以保暖、又不至于太快腐败的填充物。
直接塞稻草缝在夹袄里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稻草哪怕晒干了,放不了多久就腐朽了。
曹军跟刘备军交战得久了,也能从死人身上扒到衣服。所以曹操可以把缴获的夹袄全部供给曹彰西征,再尽量模仿制造一批质量差一些的仿制品。
诸如此类的后勤努力,远远不止一端,总而言之曹操也是为了这个逃命保存火种的大业,用尽了心思。
除了这些物质保障以外,曹操还在人事安排方面,做出了重大让步,只为了给儿子的西征铺路。
一开始,曹操并没有打算给曹彰派核心谋士参赞军机,因为他自己手头可用的擅谋文官也不多了。
荀家叔侄死的死,走的走,郭嘉早就死了,曹操现在能用的战略型文官,主要就是司马兄弟,还有贾诩,剩下的都谈不上多谋。
司马懿要帮助曹丕守临晋黄河防线,不能动,那就只剩下一个贾诩。
曹操也知道,贾诩就是西凉武威郡人,作为西凉系老人,贾诩对西域的情况还是相对比较了解的,算是个地头蛇。
但曹操也很清楚,跟他斗了大半辈子的刘备,有多痛恨贾诩。
这一世的贾诩,可是两度扑灭过先帝刘协亲政的希望了。
第一次是王允杀董卓后,贾诩联合西凉诸将作乱,杀了王允导致李傕郭汜崛起。
第二次则是董承之乱,董承吕布想要谋曹操,也被贾诩设计扑灭。
可以说,贾诩两次挫败了有吕布参与的勤王,第二次还把吕布杀了。
曹操当然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他也担心把贾诩派去西域,会给曹彰招惹祸端,导致原本可能不愿不惜代价追杀曹彰的刘备,因为贾诩的存在而变得孤注一掷。
那样的话,贾诩起到的反作用,就类似于“把庞会塞进西征队伍”差不多了。
但是现在,曹彰西征因为各种人生地不熟、不了解环境,而出现了顿挫。
曹操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还是有限地用一下贾诩,以便帮儿子更好地避坑。
不过,在派出贾诩之前,他还是跟贾诩面谈了一次,恩威并用敲打了一下。
曹操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文和你年纪也不小了,都快七十岁了。让你跟随大军远征,朕心中实在不安,你身体也吃不消。但值此国难之秋,也只好辛苦你稍微出点力。
念在你是凉州人,准你代天巡狩武威至酒泉各郡,参赞军机,督办军需。玉门关外的军务,也不劳卿费心了,朕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
(注:章武二年对应原本的建安二十年,贾诩六十九岁)
曹操这番话的潜台词,就是希望贾诩帮朝廷坐镇河西走廊四郡,也算是晚年荣归故里了。但是将来曹彰如果进一步打出玉门关,则不需要贾诩随军,也不允许他随军。
贾诩不能出玉门关,就在后面帮曹彰处理后勤,提点意见,充当顾问型的角色。
这样既让上了年纪的贾诩轻松一些,也让他落叶归根回老家,曹操觉得自己已经够仁慈了。
至于将来曹家要是连河西走廊四郡都丢了的时候,那曹操也是不允许贾诩追着曹彰一路西去的,贾诩可以在凉州本地玩消失、躲避,但决不能连累曹彰。
当然,曹操也知道贾诩这种老阴哔求生欲很强烈,所以他口头几句敲打,未必能起到足够的效果。
何况真到了那一天,他曹操肯定也已经不在了,这些话哪里管得住贾诩?
所以,曹操自然也会给曹彰密信,交待其中关键,让曹彰在危急时刻务必不能接纳贾诩投奔,曹操甚至在密信里写了:
到了朝廷覆亡之日,如果贾诩去投你,可斩送其首级,送回酒泉,但也不必送到刘备手上,只要设法交到当地降将手里,确保将来刘备知道贾诩没去西域即可。
曹操知道贾诩身上的仇恨值太高了。
而这一切,曹操也不会让贾诩知道。
贾诩只能凭自己的经验,猜测陛下肯定留了一手,防止自己祸害三皇子,所以真到了那时候,自己又该如何求生,就得贾诩自己另想办法了。
至少眼下,贾诩被曹操派去了张掖郡,和曹彰会合。
为了让曹彰和曹休推进得更加顺利,曹操还难得又加派了一名大将徐晃,帮衬曹彰一起作战。
徐晃眼下已经是曹操麾下还活着的将领里,统领骑兵作战最强的了。乐进虽然也统兵有方,但他更擅长攻坚打硬仗,并不以骑兵奔袭穿插见长。
徐晃得令后,便在开春之后,跟贾诩一起赶赴张掖前线。跟着徐晃一起去的,还有曹操最后敲骨吸髓搜刮出来的一些骑兵援军。
到了此时此刻,曹操已经很清楚,再在关中战场留骑兵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除了最后必须的亲卫骑兵以外,其他的骑兵野战部队,基本上都派给曹彰了。
……
送走徐晃和贾诩之后,曹操也做了开战前的最后一个决定,那就是正式把帝位传给太子曹丕。
为了此事,曹操本人特地从潼关回了一趟长安,草草准备了不到五天,就举办了传位仪式。
曹丕当上皇帝的那一刻,也是百感交集。两年前的这时候,他还在庆幸自己也能当一次皇帝过一把瘾,但他的接权之路却是那么坎坷,曹操的政权内部,一直有不稳和反对。
导致他不得不先当四个月太子、再监国一年,如今才当上皇帝。
算下来,在继位之前,他整整当了将近一年半的太子,也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日子当皇帝。
好在,曹操对他还是不错的。在曹丕继位后,曹操让他在长安城里,稍稍过了一两个月住皇宫的好日子、每天用天子仪仗,也享受过了天子的威严,有名有实。
一直拖到四月份,随着风声越来越紧,对面的刘备似乎已经做好了攻坚的准备,又要发起渡河战役了,曹操才找来曹丕,跟他推心置腹交代了一些话:
“子桓,这两个月,当天子的感觉如何?”
曹丕不敢得意,连忙谦卑表示:“儿臣资历浅薄,才干驽钝,很多地方还需要父皇提点。”
曹操脸色微微一沉:“你都是天子了!怎么能称臣!赶紧改了!天子就要有天子的威仪,可以没有崇殿峻宇、金根玉辇,但不可以失了天子的的威仪。
当年先帝在李傕郭汜之乱、仓惶东归时,一样没有符合天子礼法的殿宇车驾,但他也不曾放弃。眼下刘备随时都有可能渡河,为父不会让你跟长安城共存亡的,这里有为父与刘备决战就行了。
你可先带少量亲卫,去陈仓驻防,一来躲避刘备正面的兵锋,二来也能亲自提防甘宁、王平趁机再入寇。
陈仓之地,虽近千年不曾为国都了,但当年周文王兴起之前,在岐山立基,那岐山便是陈仓。所以去陈仓暂避,也不算失了天子体面。到了那里,没有皇宫可住,但你心里要记得自己是天子!”
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一看!
曹丕本来也想过逃命多活几年,但又舍不得天子的体面,他知道自己最终也是非死不可的,如果仓惶丢脸,那就划不来了,等于是两头没捞着。
如今,父亲给他讲历史典故,帮他找了个台阶下,曹丕心中又升起了一些自欺欺人的安慰感。
原来陈仓是周文王建立周朝之前的根基,后来武王伐纣,灭了商,周人才迁都到镐京,也就是如今的长安附近。
这么一想,去陈仓也就没那么丢脸了。
至于长安丢了之后,陈仓估计也守不了多久。但没关系,到时候曹丕就是自己说了算了,他真想多活多挣扎,还可以再撤退。只要堵住了陇山,再多活几个月肯定是没问题的。
曹丕终究是有求生欲的,想明白之后,便洒泪向曹操拜别。又墨迹了几日,他就带兵上路了。
……
曹丕走后,曹操就静静在长安,等待自己的最后时刻。
与此同时,西北的曹彰,也终于不负他所望,在得到了徐晃和贾诩的加强后,在黄初三年的四月份,在西凉取得了新的突破。
四月初,重新整备停当的曹彰,打回了酒泉郡,肃清当地不臣的部族和作乱的羌人,还重新稍稍修缮了一下玉门关内外的道路,整备了一下后勤。
五月份,在贾诩的指点下做好后勤准备后,曹彰带着曹军近九成的骑兵,杀出玉门关,经沙头,渊泉,扑向敦煌郡。
夏天最热的时候,曹彰顺利打到敦煌。因为这里还是汉人曾经直接统治过的地方,也还有不少汉人残存,所以曹彰也还比较克制,
他没有大肆屠戮解决补给,而是只针对性地追杀当地羌人,并扶持原本受欺压的汉人。
把当地的汉人组织起来,变成自己治理地方、筹集物资的代理人,草草折腾了一两个月之后,勉强算是搭建起了新的秩序,也充分补给了继续西进所需。
进入七月之后,随着酷暑的峰值过去,戈壁上终于进入了一年中最适合用兵的黄金季节。
做好万全准备的曹彰,义无反顾地离开敦煌这个最西边的郡,进入了曾经西域长史府羁縻统治的地界。
敦煌,是汉人历史上在最西边设的郡了,再往西,虽然也有汉人的统治历史,但都不是以郡县制的形式,只是用长史府或者都护府接受各小国的朝贡、协调小国之间的纠纷,汉人官员是没法直接插手当地小国内部事务的。
曹彰也不知道在他的大后方,父皇曹操和二哥曹丕近况如何了,他甚至都不知道刘备有没有发起总攻、父皇是否还活在人世。
离开敦煌那一刻之前,曹彰和大后方就已经彻底断了联系了。连贾诩也没被允许跟他出玉门关。
再往后的路,只能靠曹彰、曹休和徐晃自己。眼前只有不时大作的狂风,还有风起时就难以遏制的漫天黄沙。
“说不定,此时此刻,父皇已经遭了刘备毒手……身为人子,却不能保护父皇,与刘备决战,实在是怯懦啊……”
每到夜深人静,在大漠戈壁上,曹彰也会忍不住惶恐迷茫。
好在曹休和徐晃也会劝解他:“三皇子不可懈怠,这也是为曹家留一脉骨血,是陛下期待看到的,只有杀到西域,逃得一条生路,才是不负陛下重托。
这里有两三万骑兵,已经是陛下集结关中和西凉全部能找到的战马,才凑出来的,用好这支骑兵,一路西进,找水草丰美之地,异域称雄,才是最大的忠孝。”
曹彰也很快从担心父亲之死的压抑中解脱出来,决定用心振作。
出了玉门关后,有足足五百里几乎都是无人区。
中间每隔一两百里,勉强能找到落脚的小绿洲——历史上,后来玄奘去西域取经时,因为他的西行是不被朝廷允许的,所以要避开有军队驻守的坞堡,这才不得不绕开作为中继点的绿洲,以至于差点渴死在沙漠里。
如今还只是汉末,自然没有朝廷在这些绿洲上设置哨所坞堡,但也绝对会有当地羌人部落逐水草而居。
不过曹彰有大军在手,又有贾诩这个武威人提供的西域地图,提前做足了功课,所以他可以直接扑向这些绿洲,把当地人全部杀了,把牲畜物资也全都抢了,并且每次都让人把所有能灌水的容器都灌满。
连刚刚宰杀后的羊,都把羊皮剥了,洗干净后扎起来,尽量储水。
如此补给充分,曹彰顺利通过了五六百里的无人区,抵达了大约相当于后世罗布泊西北一带。
当然所谓的“顺利”也只是相对而言,他的两三万骑兵,在通过无人区时,还是付出了超过一千人的死亡代价。
这其中依然有好几百人是渴死的或者中暑而亡,还有更多是被风沙给活埋了的。通过沙漠无人区时,一阵狂风有时候就能带走大军几百条人命,哪怕他已经找了足够的向导、做了充分的准备。
除了这一千多人的死亡,因为中暑和风沙伤病的人就更多了,几乎占到了全军近两成的规模。
最后从戈壁沙漠区回到草原区时,曹彰已经灰头土脸得不行了。
好在他也知道,当他重回草原区时,距离高昌国就不远了。
高昌国就是后世的鄯善、吐鲁番一带。
东汉初年,“投笔从戎”的班超,就是在鄯善国地界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杀了来笼络鄯善王的匈奴使者,然后胁迫鄯善投降大汉的。
曹彰的骑兵,是沿着罗布泊无人区的背部边缘杀来的,高昌人根本没有防备,所以没几天就被曹彰征服了。
曹彰原本以为朝廷时隔多年不曾和高昌人联络,当地应该都胡化了。
但是当曹彰的大军围住高昌,突袭杀了高昌国高层后,才发现当地居然还是以汉人自治为主的。
曹彰也就不好大开杀戒,只能继续在当地先修整一下,收税征缴军需,名义上设立汉人统治的郡县——这一点,倒也与原本的历史相差不大。
因为原本历史上,曹魏政权建立后,数十年内,也有陆续设置西域长史府,治所就设在鄯善/高昌一带,当地也确实是西域少有的汉人聚居区。
曹彰不好直接大开杀戒,他的后勤困难也就没法彻底解决。他只能是稍作休整,趁着秋天还有两个月,赶紧再往西打。
最终,在这年入冬之前,曹彰征服了尉梨和轮台,也就是后世的新疆库尔勒一带。
当地在东汉时有大湖,也有水量丰沛的内流河,那地方已经靠近天山了,能享受到天山融雪和黑海方向来的暖湿气流。
这些地方,就没有什么汉人聚居了,大多都是胡人。曹彰终于能放开手脚,大开杀戒,扶持重用组织当地汉人,大肆屠戮胡人补给,以战养战。
至于他父皇曹操,曹彰已经半年没消息了,是死是活,他短时间内也没办法求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