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渡河!渡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曹彰在西域一路求生的同时,且把视角拉回东线战场。
早在章武二年三月初,经过一整个冬天和春季的准备,刘备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秣马厉兵的工作,摩拳擦掌准备给曹操最后一击了。
不过刘备终究还是尊重手下重臣的意见的,所以决定之前,他还是问了一下诸葛兄弟的意见:
“半年之内,云长已经在汾水、湅水两岸,新建了数座船厂,几百艘艨艟。这些船足够一次性运输数万大军渡过黄河了,朕欲让云长尽快发起总攻,卿等以为如何?”
诸葛兄弟也理解陛下的急切,但他们还是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最稳妥的建议。
诸葛亮从民政的角度,希望刘备再忍一两个月,拖到四月过半再动兵,才是最好的时机:
“陛下,三月正是春耕农忙。以朝廷如今的实力、此战的用兵规模,虽然不至于在较大范围内耽误农时,但是让关中百姓能顺利春耕下种,对朝廷也是有利无害的。
到今年秋收之时,关中的土地就在陛下治下了,那些百姓,到时候也是陛下的子民,能让他们的农事少遭破坏,对朝廷而言也是好事。”
诸葛瑾也劝了,不过他关注的则是另一个角度。
劝农和组织生产,那不是诸葛瑾操心的,他这两年在内政方面,一直专注于科举改革的推进和落实。
因为科举去年才刚刚顺利举办,所以刘备搞的这套制度,还有很多原本察举制的残留,急需继续深化改革。
比如,后世的科举,大多是三年一考,但刘备现在搞的科举,还是每年都要考的——这也没办法,因为原来汉朝的察举制,就是每年都举的。
换了新法之后,不能马上过分伤害原有制度的既得利益,否则一旦蛋糕变小了,分蛋糕的人就有可能起来闹事。
但诸葛瑾有那么多后世的经验,他当然知道什么样的科举制才是更好的,因此每一届都要想办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而且每一次迭代,还要想方设法找好借口,避免被下面的人说朝廷随意朝令夕改,没有公信力。
这一次,他就准备趁着三月份又要考试的机会,让刘备亲自过问,先推进夹带一波小改革,弄完这一切后,再去灭曹操。
诸葛瑾便建议道:“陛下,每年三月,都是春闱之日,今年的春闱日期也临近了,还是希望陛下亲自主持、推进相关工作,待此间事了,再全力灭曹不迟。
如此,一来可以展示陛下文治武功,都不曾偏废。二来,也可显得曹操尸居余气,不过癣疥之疾,朝廷根本不需要尽全力就可以灭他,战略上也显得藐视对手。”
刘备对诸葛瑾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不过他不是很了解,科举的工作还有什么可操心的,去年就搞得挺顺利,今年按说按部就班继续照着做就好了。
“子瑜所言,朕自然会采纳,不过今年已经是第二届科举了,还有什么明显的弊端要整顿么?去年朝野对科举的反应不是还挺不错?”
诸葛瑾连忙帮刘备仔细分析:“去年总的反应确实不错,但初次科举,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科举的频次,依然是每年一届——这是为了迎合原本察举制时,也要每年都举荐的成例,避免地方各郡觉得他们推举人才的机会变少了。
但是原本的察举,是不用考试的,举了就能为郎官,见习政务。科举要按最终录取人数的五倍选人,其中八成考得不好又要沙汰回原籍,如果每年都考的话,往返京城的举子人数,就比原先察举制凭空多了五倍。
那么多人,舟车劳顿,往返艰辛,也是一大笔开支,如果让朝廷补贴,对还没结束战乱的朝廷而言,也是一大笔负担,就算将来不打仗了,这笔支出也该想方设法减少。
所以臣以为,将来要在合适的时机,把考试的次数,降低到三年一科。而各郡每年所举考生的人数,去年是按照最终录取人数的五倍来举的,以后可以改为‘按原有察举制时每年举人的两倍’来举。
如此累积三年,三年总举的考生人数,就相当于原先每年察举孝廉的六倍。最终考试时,仍然按照原先一年察举名额的规模录取,也就是六个里面取一个。这样录取比例会比原来更低一些,实际上每三年产生的做官机会,也会比原来察举制少三分之二。
比如原先是每年每二十万人出一个孝廉,现在相当于每三年每二十万人才出一个科举考过的考生。但是原先的孝廉,就算察举上了,也是不能直接授实职的,要为郎官见习政务。将来科举考中者,可以直接授予实职,如此,地方上的反对也不会太激烈。臣打算今年就力推这一步改革。”
刘备听了之后,先自己大致心算了一下,按照子瑜的这个意见,等于是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二的每年新增官员,原先每年都要加那么多孝廉,现在三年才加那么多。
朝廷的冗官肯定会大大减少,但是地方上的人才,上升通道也窄了三分之二,做官的机会变少了,这肯定会有人反抗的吧。
刘备便把这个疑虑,直截了当说了出来。
而诸葛瑾也连忙解释:“进一步改革之后,选拔做官的机会确实少了,但臣刚才也说了,考中者的价值也提升了,他们可以跳过为郎官的见习阶段,只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民间也多半会接受的。”
刘备:“那跳过郎官之后,新官员的政务见习怎么办?只会考试的人,刚考过了,也不会做官,岂不是要耽误政务?”
诸葛瑾:“可以让那些被察举上来的考生,在等候考试的那一到三年内,便到太学统一求学。同时,朝廷也可以改革太学的科目,加入一些政务见习、公文刑狱等等的处置教学。
这样,他们在等候考试的时间里,等于就同时在见习了。最终考试的卷子,也可以加入更多这方面的内容,确保他们在太学里只要有认真学,最后都能在通过考试时体现出来。”
刘备点点头,终于理解了诸葛瑾的想法。
这等于是把举子举上来、到最终通过考试这几年的时间,整合成官员见习期了。
只不过在科举制下,就算你见习了,但只要考试没考过,之前的见习也就白见习了,最终还是打回原籍没官做。
不过这样也能让见习期的人好好学习,努力熟悉政务。原来东汉后期的时候,孝廉们被举上来后,当郎官见习那几年,很多都是彻底躺平摆烂的。既不学习,也不去熟悉政务,就天天在家喝大酒,要不就是呼朋唤友吃喝玩乐。
现在太学也是“宽进严出”了,最终的科举,就相当于是给太学加了一道“毕业考试”,考不过就不发证。
这种措施,后世之人都是很容易想到的,后世谁没经历过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但是对汉朝人而言,他们学习从来都没有毕业考试,所以太学里滥竽充数的才那么多。
而且,诸葛瑾还指出,用了这个新办法后,还有意料不到的额外好处:
“陛下,而且新法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把每次科举的周期拉长到三年后,地方上的世家豪强想要弄虚作假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去年初次科举时,为了让地方上的反对降到最低,臣曾经让人暗中放出风声,让他们‘自行领悟’到一些弄虚作假的办法,比如今年要举五个人,就选四个比他们真正想要举上来的门阀子弟学业更差的举子,让这四个人陪考衬托世家子弟,最终依然把那个世家子弟顶到做官的位置上。
但是,现在把科举的时间延长到三年后,这种弄虚作假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同一年举上来的,夜长梦多,那些原本被作为陪衬的人,在这三年里就更有可能产生别的想法。
又或者他们被举上来、得到了进入太学学习的机会后,会比原本有关系的世家子弟更加发奋刻苦,经过三年学习后,反超了那个世家子弟。如此,朝廷的选才也会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诸葛瑾说的这些,无非就是如何对抗“围标”,只是现在还没有“围标”这个专业术语,所以他只好用别的措辞组织语言,但刘备肯定是能听懂的。
去年第一届科举时,“围标”这个弄虚作假的办法,就是诸葛瑾故意泄露出去的,就是希望大家都用起来,然后觉得“我们的利益没怎么实际上受损,司徒搞的新政,是可以下有对策绕过去的”。
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一看!
然后天下世家豪强,也就捏着鼻子认了科举改革。
但今年,既然科举制度已经通过了,诸葛瑾的屠刀当然又要举起来,然后一刀刀慢慢切掉既得利益。他去年能教天下世家怎么围标,今年他就能自己想到如何慢慢限缩围标的操作空间。
世家大族是能举成绩差的人“陪公子读书”,但你能保证经过三年为周期的学习之后,当初陪公子读书的人,不会因为更刻苦、成绩超过内定的公子么?
换言之,哪怕那些围标的人成绩没超过内定的公子,但是有这么一群搅混水的鲶鱼在那儿,原本吃喝玩乐的内定公子们,也得变得好好学习一点。
就算这些内定公子最终还是考上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政务经验,应该也比原来更强,那样也算是为朝廷选到了能力更好的候选官员,刘备也是不亏的。
就相当于是“虽然这些公子哥高考时走了后门托关系进来的,但毕业考试是靠自己本事考过的”。
那总比原先选一堆毕业考试都考不过的垃圾要好,对朝廷更有利。
刘备捋顺了这里面的关系后,也不由赞叹诸葛瑾这个想法,确实是老成谋国。
“既然如此,这两个月,就先以文治为重,让云长那边再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朕这两个月亲自抓科举,看看有谁敢反对这些善政。等这一届的科举结束之后,朕再亲自去河东,御驾亲征。”
……
定下节奏之后,三四两个月内,刘备本人就把重心放在了内政文治方面,而第二届的科举,也果然在刘备的力挺下,按着诸葛瑾的思路,筹办得顺顺利利。
前面所述的那些细节改革措施,一项不落地全部得到了贯彻,稍有反对也都被刘备用威权扑灭。
而军事方面,刘备也没有完全闲着。
诸葛亮建议,虽然眼下不能进行总攻,但是也不妨以“随时会发起总攻”的姿态虚晃一枪,吸引曹操的兵力,同时在别的次要方向,再蚕食曹操一些领土,为决战做些准备工作。
这种小动作,花费的钱粮人力并不多,刘备当然直接就准了。
所以,在三四月份时,刘备军就放出风声,要在河东蒲坂津渡过黄河,但实际上只是把曹军主力进一步吸引过去,然后趁机进攻一下曹军已经无心死守的函谷关,乃至函谷关背后的弘农。
在诸葛兄弟和庞统等人的设计、操作之下,一切也果然如预期的进展,并没有什么波折。
曹军在听说蒲坂津、临晋一线吃紧后,进一步收缩了兵力,函谷关这儿已经只剩下最后几千人了。
然后刘备让黄忠带少量部队从雒阳这边进攻函谷关,以消耗和火力试探为主,声势要造足,但不必太过激进,要竹邑控制损失。
曹军果然兵无战心,被黄忠消耗了一波后,自觉守不住函谷关,就果断撤退了。
黄忠杀进函谷关,继续沿着崤函道逐次推进,在四月初拿下了弘农郡,到四月底时,已经逐次推进到了潼关之外。
如此,曹操在河洛地区最后的凸出部、全程近六百里的崤函道山区,也被刘备夺走了。虽然这块地方是烂地,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未来刘备也不指望走潼关陆路往关中运输军需,成本太高划不来。
但反正这些险要之地最终也是要拿的,现在先拿了当一道决战前的开胃菜,也不错。
至此,刘备对曹操的前线,全面推进到了潼关、蒲坂津一线。
四月底的一天,处理完了雒阳这边的全部内政要务之后,刘备决定亲征,由他本人去河东郡的安邑坐镇,然后让关张赵带兵从蒲坂津渡河,给关中的曹操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