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中国要怎么建设?**上上下下都不懂。**这二十多年的历史,除了大革命时期搞工运、农运、学运之外,其他时间都在打仗。战争是**最主要的工作,一切都围绕着战争。
至于怎么建设新中国,怎么发展工业化,从中央开始都是两眼一抹黑。
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怎么治理,怎么发展,那更是不知道。因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都是第一次。所以中央只能是学习苏联。毕竟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苏联,唯一一个从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大国、工业强国的也只有苏联。
苏联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灯塔。
苏联是怎么成功的?很多人都在研究。
中国也不例外。苏联的成功有内外各方面的因素,不过大家看到的是苏联的计划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于这个计划经济有什么问题,以现在中国的情况,还真无法判断。
因为苏联成立之后的工业成绩在那里摆着,算得上是世界**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最成功的。所以新中国的选择也很简单,肯定是要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
但怎么进行计划经济?中国同样没有经验,两眼一抹黑。
所以只能是求助于苏联老大哥。
这一次中苏两国谈判,苏联不仅支援中国的工业建设,支援中国的国防建设,而且还支援大量的干部。实在是因为**的干部,都没有做过计划经济,不知道计划经济要怎么做。
所以苏联派出干部,给中国政府的计划经济当顾问。
要手把手的教中国的干部,如何进行计划经济。为了推行计划经济,中央书记处、中央人民政府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在中国成立一个负责制定计划经济的部门。
这就是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委。
计委的成立和计划经济,苏联的联援建是息息相关的。历史上中央成立计委,是1952年年末的事情,也和苏联援建是分不开的。要是没有和苏联的合作,中央是不会那么快组建计委。而且历史上成立的计委是和政务院并行的单位,也就是级别和政务院样。当时正好是“五马进京的时候。
作为“一马当先”的高刚,担任了计委主席(主任)。
开始计委是制定计划的部门,但后来从政务院划拨了重量级部委之后,计委一度是中央人民政府下面权力最大的部门,把政务院都压的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很多人都说,当时的政务院只能管外交,对于国内经济建设根本插不上手。
但这一次成立的计委不一样。
这一次成立的计划委员会,不是历史上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而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计划委员会。也就是说这一次成立的计委是隶属于政务院的,比历史上的计委级别差了一级。
中央任命陈运担任计委主任,魏红军、李福春担任计委副主任,薄树春、周彬、彭德华、习中迅、邓希贤、饶书石、邓志辉、谭振林、薛木桥为计委委员,薛木桥担任计委秘书长。
陈运担任计委党组书记,魏红军担任党组副书记。
其实计委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很多方面是重叠的,所以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加上地方中央局的重要领导组成了计委委员。那些地方中央局的干部担任委员,都只是挂名的。是为了让计委能够和下面地方中央局、地方大区进行协调。计委的主要工作,还是财政经济委员会这边的千部负责。
成立计委之后,从财政经济委员会当中抽调中央财经计划局,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从财政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内设机构,成为了计委下属的部门。
计委秘书长薛木桥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
然后政务院有些部委开始进行改革。
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对接苏联支援的工业建设。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就是重工业部。目前的重工业部是一个大部委,几乎重量级的工业口都在重工业部管辖之下。下辖钢铁工业局、有色金属工业局、机器工业局、船舶工业局、化学工业局、兵工总局。
此次和苏联达成合作,工业建设当中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涉及到的项目最多。
中央需要和苏联方面对接。
重工业部一个部委,管理那么多重量级的部门,接下来对接苏联援建项目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央决定分拆重工业部,变成三个部委。分别是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
其中重工业部下辖钢铁工业局、有色金属工业局、化学工业局。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辖机器工业局、船舶工业局,以及增设一个航空工业局。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辖兵工总局,其实大致就是后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主要分管的就是国防工业。
李福春不再担任重工业部部长,辽宁省委书记、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宇上调中央担任重工业部部长,黄靖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军委总后勤部部长赵陆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
重工业部也成为了政务院第一个分拆的部门。
然后是燃料工业部。
此次苏联援建的项目当中,煤炭方面和电力工业方面是最多的。几乎三分之一的项目,都和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有关系。不是直接投资煤矿场和发电厂,就是成立矿井机械、发电设备的工厂。
因此中央决定煤炭工业局从燃料工业部独立出来,单独成立煤炭工业部。许达本担任煤炭工业部部长,从西南局抽调西南局委员、重庆市委第二书记**志为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大家只知道“五马进京“。
其实早在“五马进京“之前,中央已经从地方中央局和地方大区大量的抽调干部进入中央。中央部委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需要的干部也是越来越多。
随着成立计委,魏红军的工作也是越来越繁忙。
因此魏红军不再担任燃料工业部部长,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部长,工业委员会主任林大峰上调中央,开始担任燃料工业部部长。
林大峰是赶上了好机会。
魏红军他们刚刚在盛县打造抗日根据地的时候,就来到了盛县。因为曾经在阎锡山的部队做过兵运,又在太原兵工厂做过试枪员,在太原兵工厂还做过工运。
对于兵工厂比较熟悉。
因此来到盛县之后就负责建立军工厂,从无到有组建了八纵的军工体系。
后来更是赶上了八纵大发展,接连攻克宣化、张家口。在八路军干部当中,属于是最早第一批开始接触大城市、重工业的干部。宣化这边的重工业,都是林大峰负责接管,负责管理。
八纵的兵工厂最后也成为了和晋察冀军区兵工厂相媲美的军工厂。
在这里他和那些大学老师、大学生在一起,学习更多的工业知识,学习工业管理。后来东北局干部不足,特别是工厂管理干部不足,林大峰带着一批晋察冀工业干部去了东北。
在沈阳、鞍山、抚顺等地大量的接管了工厂,见识到了比晋察冀规模更庞大,技术力量更强大的工业。
迅速在东北挑起大梁。
可以说**干部当中,他这样赶上好机会的干部少之又少。
林大峰也成为了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重要的工业干部。这一次政务院抽调地方干部,接连抽调陈宇和林大峰这两名东北重量级的工业干部,加上之前抽调的李福春,就是为了中央了解东北工业,也为了下一步控制东北工业。
魏红军这一次之所以不再担任燃料工业部部长,除了担任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全国编制委员会进一步扩大。
政务院人事局、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的人事局(人事处)和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干部司全都撤销,统一编入了政务院全国编制委员会当中。
全国编制委员会也从财政经济委员会独立出来,成为了政务院下面独立的委员会。这样政务院除了原有的四个委员会之外,增加了编制委员会和计划委员会,变成了六个委员会。
部门权力大增。
统一管理党中央各部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军区、各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及事业单位,反正只要是吃财政饭的部门,他们的机构编制工作都在全国编制委员会的管理当中。
组织部是管理F部的,全国编制委员会是管理编制的。
就像是政务院某个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他们的编制人数是十个人,那么这十个人是有编制的。如果他们增加了几个工作人员,那么那些都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还有制定这些机构的薪水问题。
中央之所以扩建全国编制委员会,就是为了下一步在全国制定薪水做准备。现在全国吃财政饭的人大约1000万人,计划经济就是要掌握这些,所以当然要明确薪水。如果是和平时期,或者说各机构已经稳定下来之后,这个编制委员会的权力就会迅速下降。
但现在全国编制混乱的时候,这个部门的权力就变得非常大。
中央决定省、市两级都要设立编制委员会。
为下一步全国地方党政军学企进行编制正规化做准备。魏红军继续担任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张丁程、安子温担任副主任,调河北人民政府主席,原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杨秀封为秘书长。
接着政务院增加了一个部委,那就是地质部。苏联对目前的中国主要感兴趣的就是那些稀有矿,苏联想要从中国大规模的进口稀有矿。
所以苏联甚至愿意派出勘探队,帮助中国勘探各种矿。
中国当然不能落后。
所以选择迅速组建地质部。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担任了地质部部长。
这一轮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调整、干部调整很是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一直到十月份的时候,中央和地方的调整才结束。当然计委虽然成立,但离计划经济还很远。
这才是第一步。
陈运、魏红军、李福春几个人这段时间一直听苏联顾问讲课。
很快陈运召开了一次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编制委员会、计划委员会三方面联合会议。
“准确的统计,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