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赵马雪夜袭金城,曹丕司马双受困
自从章武二年九月底、刘备亲自督促甘宁、王平拿下陈仓、冀县之后,他就挥军东归,把大军主力都带走了。
章武二年的最后三个月,内政方面也没什么大事,大战结束之后,自然需要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刘备在雒阳大摆宴席,庆功赏赐,但是封侯升官的事儿,倒是暂时不忙,准备明年再正式、统一封官。
主要是西边的战事扫尾工作还没完成,刘备走的时候,把大部分骑兵都留给了赵云、马超,在凉州继续驻扎一年,平定羌人和曹贼余党。
赵云和马超、甘宁没回雒阳,刘备先给其他人升官晋爵,也不太好。既然如此,也不差这几个月了,等明年正月后再处置相关事宜。
这几个月,就和文武们接着奏乐接着舞、先庆功舒缓一下。
至于西征的军队,都放在雒阳后勤压力仍然太大,那就继续往东挪,挪到冀州和南边的荆州驻扎,这样不用挤在河洛盆地内吃粮食,运输损耗也能小很多。
刘备把军队挪到关东的同时,尚书令诸葛亮也公开上了一道表,主要是建议刘备先赏赐普通有功士卒。
诸葛亮认为,给将领升官晋爵的事儿可以从长计议,慢慢讨论,但是对普通士兵的赏赐,却必须尽快从速作出。
赏赐之后,还要对将士们进行甄别,看看有哪些士卒原本就不想当兵,想要归农,那就多给盘缠和安家之资,或是发给从新恢复地区收容的寡妇、无家可归女子,还要考虑分田事宜。
刘备觉得这个建议很对,就吩咐诸葛亮主持此事,务求公平公正。
说白了,就是升官安置武将的事儿,可以慢慢来,但是遣散多余军队的事情,却必须从速,这也是在降低全天下的负担,以便更加轻徭薄赋,让百姓得到休息。
主要战争已经打完了,未来虽然还是需要边防,但对军队规模的需求,却肯定是远不如内战期间的。
大一统战争过程中,刘备巅峰时期养了六十多万作战部队,这还没算最后两三年决战期间、从曹操那儿抓来的的俘虏、临阵倒戈投降过来的士兵。
建安末年,曹操篡位之前,有三十多万军队。如果按曹操丢掉冀、兖、豫三州之前的时间点来算,当时曹操有四十七八万之众。
也就是说,刘备加上曹操,全天下的总兵力都一度超过一百万人了。
后来曹军被大量歼灭,但很多战役里,真正被杀掉或是严重战伤致残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一半以上被歼灭的士兵,都是活了下来的。
因此现在统一完成后,活下来的全国总士兵至少还有八十来万,那些战争中逃散、隐姓埋名恢复百姓身份的,还没算在这个数字内。
仗打完了,再养着八十多万人,开支肯定太大了,也不能把这些部队都拿去搞屯田,那样管理太僵化,容易出问题。
诸葛亮一开始倒是设想过,说可以把所有想要继续过旱涝保收平稳日子的士卒,都拉到东北去。到辽东以北、也就是原本的扶余国现在的扶余郡那块地盘上屯垦。
反正屯田之法,曹操和刘备双方阵营都用得很熟了,诸葛亮本人也是屯田管理工作的能手,足以确保公平。
有官府组织的话,统一提供农具、种子、耕畜,屯垦效率和抗风险能力肯定比各自为战的小农经济强得多。
但是诸葛瑾却反对他立刻这么干,觉得过于操切了,还是先遣散一部分想要自由自在的士兵自行归农,多给好处就行了。
至于其中原因,倒不是因为诸葛瑾怕官府组织太僵化、相信“自由市场”——有诸葛亮在,哪怕再“计划经济”的事情,诸葛瑾相信二弟也能搞好。
但是那样二弟就太累了,按汉朝的技术条件、信息透明度、对官吏的监控手段,要想公平公正,肯定会把诸葛亮累死。
所以犯不着为了这点利益急功近利,还是顺其自然好了。
刘备听了诸葛瑾私下里的劝说后,也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难得地完全没有听信诸葛亮的建议。诸葛亮一再劝谏,最后刘备找不到借口,只好实话实说:
“此事勿要再提,是子瑜担心你的身体和精力,天下已经定了,时间长着呢,顺其自然就好。卿比朕年轻二十一岁,未来太子还要仰赖卿等辅佐,好好保重身体才是正道。”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诸葛亮得知是自己大哥阻止,而且是为了他好,自然不好再坚持。
也罢,有些事情,没什么好急的,无为而治慢慢来也好。只要别无为久了彻底忘了、不想动弹了就行。
既然不立刻搞官方组织的东北屯垦开发,那么大批量复员军队的工作就必须立刻提上日程。
章武二年的最后三个月里,诸葛亮领衔一堆文官,就把大致的章程拟了出来。
首先是用物质利益激励一部分士兵自愿归农,经过商讨后,朝廷开出的条件,是按照服役年限、立功多少、参加过战事的履历,大致划了一条线。
待遇最高一档的,自然是在徐州、扬州时就跟随刘备的老兵——再往前,从刘备在幽州老家或者平原郡时期就跟来的,已经没有普通士兵了。要么是已经战死不在了,只要活下来的,平原时期跟来的兵个个都当军官了,也就不存在退役的问题了。
最高一档的老兵,只要参战履历够,最多给到了回家乡原籍授田五百汉亩(汉亩大约是现代亩的三分之一),并且发一笔价值十匹宽幅蜀锦的安家费。
再履历短一些的,比如在荆州时才跟随刘备的、或是进了益州之后才跟随的,愿意年老退伍,就回乡授三到四百汉亩田地,发放五匹宽幅蜀锦左右的安家费。
再往后,等刘备北伐中原后才投的,基本上就没有现金安家费了,就按照正常授田。至于最后两年被俘的曹军,那就属于战俘,直接放回去就不错了,哪怕改造后有参战的,只要没有明显战功,最多给五十汉亩授田。
除非是投降之前就有阵前倒戈表现的,可以酌情视同青、幽一级的老兵待遇。
另外,诸葛亮还是心心念念不忘他那个“东北屯田开发计划”,所以在最后给出军队退伍条件时,额外加了一条普遍的置换法令:
凡是之前提到的在关内、回原籍授田的士兵,只要愿意出关去东北的,可以按照内地原籍三倍的面积授田。
当然了,如今东北还没那么多熟田,要靠自己开荒。但是朝廷可以承诺,对于去了的人,十年之内不收租赋,也不征丁税。
朝廷会借贷种子、农具、耕畜给自愿去开荒的退役士兵,这十年里,“还贷”的额度,就等同于原本应该收的租赋。
也就是说,每年还是要交一笔钱粮的,但额度压力不会比在关内时大,而且钱粮的性质是“还贷”而非“租税”。
这样一套物质激励、自愿选择的措施之后,刘备军把大约八十多万人的军队,直接缩编了十好几万,最后全国依然留下了大约七十万人整的常备军队。未来军队肯定还要继续缩编,但步子也不能迈太快,否则容易引起不稳。
朝廷拿出的物质激励,金额也不是非常高,因为其中至少有五六万人直接选择了去东北,这些人大多没有家眷了,回不回乡没有区别,光棍一条去了哪里都能活,还不如去个朝廷给田多一点的地方。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刘备统一关中和并州的过程中,也会把从曹操手头夺回来的土地上的流离失所百姓重新安置一下。
因为曹军士兵死伤惨重,留下了大批无依无靠的寡妇孤儿。在汉朝的生产力环境下,如果放任妇孺不管是很容易饿死的,所以朝廷也就组织了重新协调分配——
也别觉得这事儿离谱,安置寡妇在那个时代已经算很人道了。真正该被抨击的,是历史上曹魏的“生人妇”之类的事件,那些还不是寡妇,只是留守的妇女,都被曹操治下的官员重新分配了。
去东北的那些退役士兵,大多都是看中了去东北朝廷会优先分寡妇,重新可以组建家庭,这才去的。很多带着孤儿的,在这个时代,也没有被退役士兵嫌弃,一起带回去养了。
未来数年之内,汉人在东北的人口规模,会肉眼可见地膨胀,然后就会对当地的扶余人和高句丽人等原住民,形成绝对的人口碾压优势,用不到一代人,那些人就会被彻底同化融合。
只要他们采取的是和汉人相似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就避免不了融合。只有那些坚持在山林里渔猎的部族,融合起来会比较慢比较困难,但有诸葛兄弟在,也就是多花几年的事儿。
……
章武二年的冬季,很快就在一片安置退役士兵的繁忙中结束了。
这三个月里,西线的凉州战场,刘备军靠着少量骑兵,倒也有所推进。
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一看!
可惜的是,赵云和马超虽然又轻松打了一些胜仗,也夺回一些郡县,可始终没有大规模歼灭敌军残余主力,也没有杀到曹丕和司马懿。
赵云和马超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原因还是曹丕兵无战心,同时又太能跑了。河西走廊又是一条道延伸过去的。如果把曹丕逼上了河西走廊,将来就更难截杀了。
到时候一路打一路追逃,对方总能往西逃,那不就又成了一个曹彰?
刘备军现在已经知道曹彰去了西域,只是不知道究竟跑了多远了,曹彰似乎已经跟中原王朝失联了。
可曹彰毕竟没当过皇帝,他跑了对刘备的朝廷的威信影响还不明显。曹丕可是伪帝,他绝对不能让跑了,不然刘备的面子都挂不住。
赵云和马超知道肩上担子不轻,不想贸然打草惊蛇逼得曹丕越跑越远,于是早在这年十月底的时候,就商议了一下,定下一个假装暂缓进攻的方略——他俩也不是随随便便定的,讨论好之后肯定会上报,诸葛兄弟也都听取了,觉得可行,才建议刘备暗中批准。
赵云马超得到了授权,便放手去做,他们首先把战线控制在天水和陇西的南安,最远没有超过临洮/狄道一线,然后就借口寒冬腊月,西北特别寒冷,难以用兵,准备坚壁清野,来年再战。
对这些地名不太熟悉的看官,也不要紧,临洮/狄道一带,大致就相当于之前秦长城的起点,所以也是汉人聚居的边缘地带了。
所以赵云的攻击暂时停止在这里,过冬休整,也是很合理的。
加上这一年西北地区的冬天确实特别冷,逃到了金城(兰州)的曹丕虽然有过怀疑,有过担惊受怕,但紧张观察了一阵子后,发现敌军确实停止进攻了,他也就稍稍松懈了。
还是那句话,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赵云和马超刚放出风声的最初十天半个月,曹丕确实会紧张,但他不可能持续紧张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刘备军从十月份停止进攻后,安分过冬了两个月,时间转眼翻篇到了章武三年的正月。
曹丕终于彻底松懈了,他觉得,大过年的,刘备军不至于十一月和腊月都不动兵,非要正月里动兵吧?再过一两个月,等开春融雪之后,更适合作战了,到时候赵云估计会动手。
可惜,赵云和马超偏偏就是选择了出其不意。
他们在正月初的一个大雪天,特地挑了个百姓甚至周边各县羌人牧民都回窝猫冬的日子,各自带着几千骑兵,开始奔袭。
赵云并没有直扑曹丕所在的金城县,因为骑兵没法攻城,而曹丕本人在的地方,肯定防守还是严密的。
烂船还有三斤钉呢,能跟着曹丕逃到金城的文武,肯定是曹家的死忠,或者就是之前那么多年的统一战争中,跟刘备一方结了太多仇怨,实在放不下的。
所以,赵云趁着雪夜,千里奔袭了比金城更西边的令居、破羌等地。
而马超则是走了另一路,从金城的东边往北绕,走鹯阴渡(今甘肃靖远)过黄河,包抄金城后路。
这两座小县,曹军驻军都极少,事到如今,曹丕阵营已经没有余力死守外围防线了。
加上留在这些地方的士兵的忠诚度、士气肯定都远不如曹丕留在身边的那些部队,因此赵云和马超即使没有攻坚能力,仅靠威慑还是很快拿下了县城。
有了敌后的立足点后,赵云和马超就可以拉网反包,最终把曹丕围困在金城县。
曹丕惊惧之下,反应不及,没敢第一时间就果决带着骑兵突围,最终被赵云给堵了。
当然,寒冬正月地,又是大西北极苦寒之地,赵云要想直接攻城还是很难的,而曹丕身边最后的部队,也不至于直接不战而降。
赵云只能是先堵住曹丕,然后等开春稍稍暖和再战。
目前赵云和马超只能先少量分兵,扎营把金城各个城门都堵死,曹丕想突围的话,就只有强攻赵云或马超的营垒。
虽然曹丕手头还有曹家最后的一万多战力,而赵云和马超分给每个城门的只有两千人左右的兵力,但曹丕显然是没这个胆子跟赵云死磕的。
曹丕和司马懿都很清楚,哪怕集中一万人进攻赵云的两千骑兵,都没把握破敌,甚至都没把握确保曹丕活着突围出去。
曹军剩下的战力,让他们去野战,战斗意志和实力都太弱了。
曹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教了司马懿之后,最终也只想到一招:从城内一侧暗暗挖拆城墙,到时候伺机突然开挖一个口子,让曹丕身边最后的骑兵亲卫,护着他们突围。
至于从城头直接用绳索缒城而出的办法,倒也不是不能考虑,但人可以绑上绳索吊下去,战马却未必可以。而寒冬正月地,在大西北戈壁上,不把马带出去根本就跑不远,肯定会被赵云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