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巨大的黑影飞了起来,一门红夷炮已经提前退出了战斗。<br/> 由于后坐力太大,这门炮在炮弹出膛的瞬间直接把夯土炮台震散了。巨大的力量掀开了土石,六千斤的大炮冒着青烟倒飞出去十几米,在地上骨碌碌地滚动。<br/> 幸亏炮兵撤得远远的,要不然红夷炮的首杀就是自家人了。<br/> “别管那门炮了”<br/> 孙和京知道短时间内这门炮是无法恢复战斗力了。<br/> 剩下的四门炮开始重新装填,炮兵们又搬来几块石头加固了炮台。<br/> 炮兵用蘸水的清膛杆擦拭着炮管内壁,熄灭未燃尽的火星。另一名炮手迅速将一个装药的纸包塞进炮膛,用推杆压实火药,再装将炮弹装入炮膛,最后从火门初用火绳点火。<br/> 这个过程非常繁琐,对于红夷炮这种重炮来说更是如此。<br/> “装药八成!二发射击!”对孙和京来说,他自小看过放炮无数次,但是用炮炸人还是第一次。<br/> 虽然第一次作战就损失了一门大炮,但熟悉的硝烟,轰鸣的炮声开始让孙和京兴奋起来。如果凌霄殿上有一个“大炮真君”,孙和京一定是他的忠实信徒。<br/> 只需点燃火绳,就能把几十名百战老兵送上天,这简直是人类智慧的至高杰作!简直是艺术!<br/> 虽然孙和京和他的炮兵们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但近一分钟后,红夷炮才再次发射,此时西班牙人离阵地只有八百米了。二十列纵队减为十列,五个方阵也排成一排。他们开始小跑,阵型依旧没有散开。<br/> 又是一轮炮击,两发炮弹击中了方阵,但只击倒了十余人。就算是重炮,面对已经展开的横队,也无法取得多大的战果。<br/> “可惜,实在是可惜。只带了五门红夷炮。要是在国内,城里少说备着几十门大炮,哪会在乎这群夷兵。”西班牙人前进到了五百米以内,他们的十门12磅炮也开始发射。<br/> 炮弹击中了胸墙,用沙袋木架构成的工事很是坚固,十二磅炮是很难取得战果的。<br/> 这在欧陆的“三十年战争”中是一种常见战术,利用野战工事来抵御炮兵的轰击,利用胸墙等掩体来向敌方密集的队列射击,这是对抗西班牙大方阵的致胜法宝。<br/> 而随着方阵的继续前进,明军撤去了九头鸟上用作掩盖的布。<br/> “那是...三磅炮!全体...”<br/> 话音未落,数十道清脆的炮声盖过了战场上的一切。那些从欧洲来的老兵们在新大陆再一次见识到了这种噩梦般的新式武器——三磅速射野战炮。<br/> 雨点般的炮弹落在方阵中,一发炮弹就可以击穿数人,几十朵血花冲天而起。看似不起眼的小口径火炮却更让西班牙人胆寒。<br/> “全体听令!把长矛扔掉!冲锋!”在欧洲有过作战经验的胡安迅速做出了判断。<br/> 突然出现的三磅炮把他吓得不轻。重炮可能偶然得到,三磅炮这种代表了时代潮流的新锐武器只有可能是自己铸造的。<br/> 一旦三磅炮在近距离向方阵发射葡萄弹,整个方阵的就会因为大量减员而士气崩溃,到时候兵败如山倒,上帝也救不回来了。<br/> 方阵兵毫不迟疑的抛下手中近五米长的笨重长矛,毕竟冲锋的时候无法保持队形,而无法结阵的长矛只是累赘。此时尽快冲进阵地,和明军搅在一起才能压制住明军的炮火。他们拔出刺剑和手枪,向明军阵地发动了冲锋。<br/> 仅仅过了几十秒,另一轮炮击开始,再次有数十人倒下。<br/> 和以往的火炮不同,九头鸟(或者说瑞典的三磅炮)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其可以媲美火枪的射速。配合密集的多排火枪齐射,猛烈的火力可以轻易的对密集的方阵造成大量杀伤。<br/> 17世纪,“冲击”已经是落伍的战争方式,由荷兰瑞典先后发起的“火力革命”让战争形势在几十年内彻底改变,只有火力才能主宰战场,过去的无敌的西班牙大方阵,在强大的火力面前都不值一提。<br/> 而因循守旧的西班牙人就成了各国新军的“磨刀石”,或者说“证道之基”。无数名将从殴打西班牙方阵的战争中走出来,这也奠定了今后数百年欧洲人“排队枪毙”战术的基础。<br/> 西班牙人在欧洲战场上已经吃够了苦头,没想到在美洲也会碰到这样的光景。<br/> “陛下,他们...冲上来了。”郑鸿逵诧异地看着眼前的情景。虽然战前的会议已经讨论到了这种情况,但西班牙人反应如此之快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真是怪了,红夷炮炸他们,他们一点反应没有。一见到九头鸟就跟见了鬼一样?我们没和他们交过手啊。”<br/> “没事,按照预案来。”<br/> 嘴上虽然这么说,崇祯心中却深感可惜。本来以为可以仗着火力优势消耗掉西班牙的人数优势,让他们尝尝“火力压制”的滋味。没想到这些是欧陆来的老兵,已经被三磅炮打出心理阴影了。<br/> “立正!”随着工事中黄嗣的发出命令,新军的两千名步兵从胸墙后站直身。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站得笔直,动作如齿轮一般精准。他们将枪托置于手中,枪身靠在右肩上。<br/> “瞄准!”他们举起枪,枪托抵住右肩,准星照门套住了冲锋的西班牙人。<br/> “开火!”他们将头扭到一边,扣动了扳机。燧石落下,摩擦火帘产生火星,点燃了药锅中的引药,枪膛内的火药迅速燃烧,膨胀,爆炸。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着铅弹在枪膛飞行,不合口径的弹丸在枪膛内不停地弹跳,最后伴随着烈焰和硝烟冲出了枪膛。密集的枪声响起,巨大的后坐力将身体推得后仰,明军的阵地迅速笼罩在烟雾中。<br/> “噗”,子弹击中人体,发出沉闷的声音,大量前排的士兵应声倒下。从一个小口进入人体后,铅弹会迅速变形翻滚,在身体内部撕裂出一个空腔,造成大量内出血。中枪者应声倒下,伤口处鲜血汩汩流出,丧失了战斗力。<br/> 冲锋中的西班牙人也开火了,火绳枪和燧发枪在杀伤力上没有区别,子弹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有胸墙的保护,不少明军也被中枪倒下,并被送回营地中。<br/> 五百米的冲锋并不长,西班牙人离明军阵地只有百余米了,此时明军也准备好了第二次发射。<br/> “瞄准!”黄嗣再次下令。<br/> “全体,立正!”不知何时出现在阵中的崇祯下了令。<br/> 没有人迟疑,将枪重新扛到肩上,虽然敌人瞬息之间就会冲到面前。<br/> “上刺刀!”这个后世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的口号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士兵们取出刺刀,套在枪管上。刺刀平时是不装在枪上的,而上刺刀的口令也就意味着——刺刀见红的时刻到了。<br/> 一场血腥的白刃格斗将决定谁是赢家。<br/> “瞄准!”日光照耀,刺刀映出摄人的寒光。两千把步枪对准了敌人。<br/> 不到百米了,西班牙人的呐喊声渐渐清晰起来。<br/> 八十米,西班牙人狰狞的表情已经能看得清楚。<br/> 六十米,明军士兵的脸上露出了豆大的汗珠,但没有皇上的指令,他们没有一人开火。<br/> 四十米,零星的枪声响起,毕竟是一些新兵,面对如此的压力,有人终究是扛不住。但大多数人都坚定地把手放在扳机上没有动过,他们信任着他们的皇帝,他们坚信他能带领自己走向胜利。<br/> 二十米,“开火!”崇祯下了令,子弹出了膛。<br/> 弹雨如镰刀挥过,西班牙人如被收割的麦子般倒下。血雾腾起,遍地都是倒下的西班牙士兵,有的甚至身中数弹,被打成了“血葫芦”。<br/> 如此近的距离,就算是没有膛线的枪也能轻易击中敌人。近距离齐射的威力是恐怖的,一发子弹甚至能击穿数个敌人。整排的士兵倒下,冲锋的人群中甚至出现了空隙。<br/> “杀!”崇祯拔剑前挥,全军发出震天的“杀”声,开战以来十几分钟的压抑在此刻爆发出来,明军跃出胸墙,挺起刺刀,跨过西班牙人的血泊,两股洪流对撞在了一起。<br/> “没枉费我花了300点买的《刺杀教范》,八爷那里留下来的刺刀术果然是最适合中国人的。”花了帮唐王即位的点数,崇祯换来了在数十年战争中磨练出的刺刀格斗术。<br/> 以“三防一刺”为基础,这种刺刀术集百家之长,简洁,有效,尤其适合没有习武基础的人练习。在六个月的训练中,每名新军都将这套刺杀技法熟习。<br/> 黄嗣率先冲入敌阵,借着冲锋的势头和刺刀的长度直接戳穿了一名方阵兵的咽喉,将他搠倒在地。随后左脚猛得蹬地,枪身左旋,利落地抽出了刺刀。<br/> 刚直起身,一名方阵兵举着刺剑刺来,黄嗣挥枪格挡,枪身顺势前冲猛摆,刺刀座打在剑身上。趁敌人持剑不稳之际,黄嗣后撤一步,回到了侧身对敌的“预备用枪姿势”。<br/> 黄嗣朝右虚晃一刺,方阵兵拿稳剑正欲格挡,黄嗣顺势取捷径刺向左边,正中其左手手臂。黄嗣顺势用枪托砸了过去,方阵兵头部受重击倒下。<br/> 一寸长一寸强,刺刀对抗刺剑本就有优势,再加上“三防一刺”的经典刺刀术,西班牙人在近战中伤亡颇大,交战线迅速向西班牙一方推去。<br/> “当”一名后排的火绳枪兵将沉重的步枪扔在地上。他很年轻,他还有大把的时光去享受,他不想在这世界的边缘被一群不知何处来的敌人莫名奇妙的杀死。<br/> 作为西班牙人,如果是为了国家而牺牲,他在所不辞。但他不想死得毫无价值,死在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敌人手中。<br/> 他选择了逃命。他是第一个。<br/> 兵败如山倒,第一个逃跑的人会引起周围人的怯战,恐慌在方阵兵中蔓延开来,随后便是雪崩一般的溃退。<br/> 和炮兵站在一起的胡安毫无办法,他示意他的几十名骑兵卫队鸣枪示警,但仓皇而逃的士兵哪顾得上他们的领主?被裹挟在人流中,他也只好撤退。<br/> 少数和明军混在一起的方阵兵无法脱离战斗,他们也拖延了明军追击的步伐。等到明军解决了战斗,大多数西班牙人已经跑远了。<br/> “陛下,要不要追击?”孙和京跃跃欲试,初战大捷让他信心倍增。<br/> “不用了,我们就百来匹马,他们回头一击就全交代在那里了。打扫战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