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曹丕发狠,刘备父子立国战(7K)
“仲达,何事寻朕?”曹丕按捺内心的烦躁。
不论是夺嗣之争还是称帝后对朝野内外的掌控,司马懿都出力颇多,曹丕对司马懿有足够的忍耐和信任。
因此。
即便心情很烦躁,曹丕也选择了按捺。
不同于高平陵之变时期“宁我负人,人勿负我”的权臣心态,也不同于曹操时期终日在曹操淫威下的谨慎战栗。
如今的司马懿,对曹丕是有足够的忠心的。
跟着曹操的时候,不仅没能进入权力的中心,还要时常遭到曹操的敲打,每日都战战兢兢的活着。
跟着曹丕的时候,先是丞相长史,然后是尚书,不久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现在又升任侍中,权力地位待遇相较于曹操时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曹操是很懂权术的。
敲打司马懿,是在磨平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的清高和身具大才的傲慢。
再由继承基业的曹丕去施恩司马懿,就能让司马懿这头猛虎在曹丕面前变得温顺。
扫了一眼神态疲惫的曹丕,司马懿谦恭而禀:“孙权派遣使者赵咨,称有意向陛下称臣,请陛下封孙权为吴王。”
曹丕冷笑:“先皇在时,孙权卑躬屈膝的向先皇称臣;先皇逝后,孙权又转头去跟刘备示好;如今又派使者来向朕称臣,反复之辈,朕要之何用?”
孙权的心思,曹丕心知肚明。
不外乎受到了刘备的威胁,想转头再拥抱曹丕这棵大树来当避风港。
“话虽如此,但孙权示好,于陛下有利。”司马懿没有附和曹丕对孙权的鄙夷,而是郑重的道出了对孙权称臣的判断:
“刘备需要一个讨伐孙权的理由,陛下需要时间来安抚朝野内外,正好孙权有意替陛下抵挡刘备,何乐而不为呢?”
曹丕沉吟片刻,又想起了去岁曹仁的请呈,道:“既如此,不如放弃襄阳和樊城,退守宛城。”
司马懿谏道:“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轻弃。”
曹丕蹙眉:“襄阳的重要性,朕也知道。然而朕在襄阳并无能与刘备争锋的水军,留兵襄阳,年年受扰,军民也会疲惫不堪。
弃襄阳而守宛城,再多调骁骑入宛城,车骑将军就可借骁骑之利南下侵扰,让刘备即便得了襄阳也过不了汉水。
岂不更美?”
南船北马。
在汉水以南丰水之地,曹魏的优势被极限压制。
虽然都戏称曹仁被打成了防守将军,但实际上最核心的因素是曹仁最擅长的骑兵在南方施展不开。
让曹仁退守宛城,再增添骁骑,则可利用南阳的平坦地势发挥北方骑兵来去如风的优势,将汉水以北牢牢控制。
曹丕放弃襄阳的策略,并非心惧刘备,也并非不知道襄阳的重要性,而是综合考虑了汉魏双方的优劣来扬长避短。
如今刘备势力逐渐变强,想在刘备的荆州主场打出优势,曹丕目前的水军并不足用。
司马懿沉吟片刻,斟酌了用词:“刘备取襄阳,既是为了构筑汉水防线,亦是为了重铸汉室声威。若陛下此刻放弃襄阳,恐会令北方朝野更加不稳。
臣以为,即便要放弃襄阳也得先跟刘备打上一场。自古以来,强者生弱者亡,唯有向刘备彰显军威,方可震慑刘备令其不敢轻易北上,也可趁机宣威于朝野令朝野中有二心者不敢轻易生乱。”
曹丕考虑的是军事利弊,司马懿考虑的是政治利弊,单从出发点来讲,二人的分析都符合当前的局势。
空气似乎也变得安静。
司马懿没有再去惊扰沉思的曹丕。
似用兵这等国家大事,要考虑的因数太多,是不能头脑一热就能决定的。
司马懿虽然多智,但目前没有掌过军的司马懿对于战事的理解也仅次于出谋划策的阶段,具体要不要调兵跟刘备打一场以及如何调兵,依旧得曹丕来决断。
不知过了多久,曹丕紧蹙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仲达所虑,也不无道理,刘备素有野心,若让其轻易得了襄阳,于朕威望不利。”
曹丕有了决断。
虽然文武权谋皆不如曹操,但曹丕也是曹操自诸多子嗣中挑选出来的继承人,论文论武也非常人能及。
要比,也得看跟谁比。
随即。
曹丕召来小黄门,令其记录诏令。
如:令使前往汝南,拜曹休为征东将军,假黄钺,督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豫州刺史贾逵、兖州刺史王凌等诸州郡二十三营,奔赴襄阳、石阳等地。
如:令使前往关中,拜曹真为征西将军,假黄钺,督左将军张郃、征羌护军郭淮、冠军将军杨秋等关中十七营,奔赴南乡、上庸等地。
如:令使前往许县,拜曹洪为骠骑将军,假黄钺,督轻车将军王忠、辅国将军刘若、虎牙将军鲜于辅等京畿十二营,奔赴宛城、南乡、襄阳等地。
如:令使者前往南乡,拜夏侯尚为征南将军,假黄钺,迁徐晃为右将军,配合曹真击退刘封。
如:令使者前往石阳,拜文聘为后将军,假黄钺,迁于禁为镇南将军,配合曹休、孙权击退关羽。
在派往三处的诏命中,又都写明了“拜曹仁为大将军、督外诸军、假节钺,”,三处任何一处跟曹仁碰头,都要传达此诏令。
用意不言而喻。
曹丕要以重赏来安抚前线诸将之心。
按曹魏的建制,一营千余人。
为了跟刘备在汉水三路打一场,曹丕直接就近调了六万人增援。
同时。
曹丕在正殿隆重接见了孙权的使者赵咨,派太常邢贞持节随赵咨返回鄂城,赐孙权九锡,册封孙权为吴王、镇西将军、领扬州牧,节督扬、交二州诸军事,且令孙权起兵攻打夏口。
一时之间。
汉水三路除了曹仁、满宠、赵俨、吕常、夏侯尚、徐晃、于禁、文聘等曹魏诸将统率的五万大军外,又增加了曹休、张辽、臧霸、贾逵、王凌、曹真、张郃、郭淮、杨秋、曹洪、王忠、刘若、鲜于辅等曹魏诸将统率的六万大军,以及向曹丕称臣的孙权在武昌郡统率的六万大军。
累计加起来已有了恐怖的十七万!
而刘备在汉水三路,加起来动用的兵力只有八万!
刘备赌上的是荆、益二州的大半兵力,只为夺下襄樊,向天下昭示汉室尚在!
孙权堵上的是扬、交二州的大半兵力,只为阻止刘备夺下襄樊,向扬、交二州昭示孙氏仍在。
曹丕堵上的是黄河以南诸州郡大半兵力,只为在放弃襄樊前跟刘备打一场,向天下昭示大魏正统。
三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述求。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一时之间。
中原大地上,旌旗入云,大量的军士役夫车马牛羊,向南乡、襄阳、石阳三个主战地聚集。
南乡城外。
坞堡。
刘封立在坞堡城头,注目眺望南乡城。
自刘备围襄樊后,刘封就抽调了阴县、酂县和筑阳三县的兵力,相继攻破了南乡城后方的顺阳、析县和丹水三城,掠其库中钱粮而返。
南乡诸城,如今也只剩南乡城还未攻破。
自荆州之战和平南中之战后,刘封用兵越来越老练了。
两年前刚入上庸的刘封,勉强称之为二流中上;而如今的刘封,已经以实打实的战绩跻身于当世一流良将。
能当良将的,不仅仅是自身骁勇善战,还要善于选贤任能为爪牙羽翼。
刘封麾下。
目前最骁勇善战的,以将军李平和将军王平为先,军中戏称为“二平”将军,称得上刘封的左膀右臂。
有功曹邓范、五官掾虞翻、督邮马玉、主簿杜普、书佐樊成、水衡都尉董恢、少府糜威、房陵令邓辅、西城令申儒、上庸令申耽以及诸吏各曹为羽翼。
有十校尉田七、寇安国、方月、潘风、俞射、穆舜、李辅、邓贤、白寿、梅敷;十都尉田忠、韩重、王当、罗信、单雄、裴庆、芈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飞军新锐五校尉“赐汉姓”刘庆之、刘长恭、刘文泰、刘显达、刘道济;等军中校尉都尉军侯及诸伍同为爪牙。
文武兼备,自成一方。
虽说青史留名的不多,但不意味着不能青史留名的就不如人。
活得久的能人,才有机会青史留名。
死得早的能人,大部分都黄土一抔。
刘封右侧。
书佐樊成正在向刘封汇报最新的情报。
其中有襄樊方向传来的,也有新城方向传来的,还有关中方向传来的。
听到关中方向的情报,刘封微微侧头。
取过樊城手中的情报竹简快速扫了一眼,刘封的嘴角泛起笑意:“曹丕还真看得起我,连张郃都派到南乡来了。”
张郃先从袁绍后从曹操,从征四方,多有胜绩,战阵经验十分的丰富,也是五子良将中最善于巧变的一个。
刘封低头沉思。
南乡城中,有夏侯尚和徐晃两万余人。
虽然不知道张郃及其后续兵马有多少人,但刘封估计来的兵马也不会低于一万,更可能会接近两万人。
换而言之。
刘封即将面对包括徐晃和张郃在内的曹魏四万兵马,而刘封如今在南乡城外能调控的兵力只有万余人。
以寡敌众,优势在谁?
下意识的。
刘封又想到了史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街亭之战,同样是张郃为先锋去救陇右。
那一战,不仅将马谡钉在了耻辱柱上,还让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受到重创,即便之后诸葛亮屡屡北伐也改变不了大势。
而如今。
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但大势却颇为相似。
诸葛亮北伐取陇右,刘备北伐取襄樊,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战。
赢了,可以为今后的北伐取得先机。
输了,数十年都不能翻身直到死亡。
马谡守街亭,是要给陇右的诸葛亮争取时间;刘封镇南乡,同样是要给襄阳的刘备争取时间。
故而。
刘封是绝对不能在南乡被击退的!
一旦被击退,南乡城内的夏侯尚和徐晃以及关中来的张郃等众,就会顺汉水南下襄阳,然后以军力优势去碾压刘备。
刘封肩上担负的压力,是刘备三路伐魏中最大的,面临的困难比荆州之战对阵孙权时更大!
“回府议事。”
刘封收起情报竹简,转身走下城楼。
不多时。
临时的燕王府内。
李平、王平等诸将校相继抵达。
“参见燕王殿下!”
铿锵有力的见礼声响起,仿若高挂的艳阳一般,充满了热情昂扬的斗志。
刘封简要的向诸将校陈述了当前的局势变化。
听得关中有援军到来,将军李平率先请命:“张郃虽勇,但关中兵马远来疲惫其势已衰,末将请命前往丹水城驻守。”
丹水城在南乡城西北,沿着丹水而建。
张郃要入南乡城,丹水城是必经之地。
在丹水城设防,可阻止张郃与南乡城取得联系。将军王平,亦是不甘落后。
飞军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被挑选入飞军的都是南中劲卒和青羌勇士,大部分都是老兵。
再加上有既知汉人礼仪又知夷人脾性的王平统率,飞军在修筑坞堡、交锋夏侯尚徐晃、以及攻破顺阳、析县和丹水三城中的局部战场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
刘封从未因王平是降将就对王平低看一眼,反而还给王平委派了几个文吏,专门负责给王平念书。
汉代的文字大部分都费涩难懂,如果不是从小学习,很难识字和写字。
以王平如今的职务,也没太多的时间去练习识字和写字,配备文吏负责给王平念书是最适合王平的。
遇上王平听不懂的大义,刘封就让文吏给王平翻译成大白话,偶尔也会聚众讲兵。
有如此恩情和信任在,王平心中想得最多的就是为刘封统兵克敌。
众校尉都尉见李平和王平相继请命,皆是欲言又止。
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一看!
有“二平”将军请命,哪轮得到众校尉都尉争功?
李平见王平争功,争道:“王将军,丹水城乃门户之地,不容有失。张郃骁勇,也非飞军能敌。
我昔日跟着燕王殿下先战西川、后讨汉中、又在荆州大破孙权,麾下军士皆能以一当十,抵挡张郃,非我莫属!”
王平不甘示弱:“我曾在伪魏为校,深谙伪魏军制,又曾亲眼见过张郃,识得张郃面貌,也略知张郃用兵之法。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之骁勇,张郃已知,我之骁勇,张郃不知。
更何况,坞堡乃我军立足之基,更不容有失,理当由李将军守坞堡,由我去丹水阻挡张郃。”
李平来了火气:“坞堡有燕王殿下镇守,再有王将军引飞军协助,又岂会有失?王将军,你当真要跟我抢?”
王平也瞪着牛眼似的双眸:“燕王殿下早有言,军中诸将校皆要以立功为先,我岂能落后?我若不抢,我以及麾下诸校尉如何立功?”
一句“军中诸将校皆要以立功为先”,直接如炸锅一般,让本不准备言语的诸校尉都尉纷纷高呼请命。
不论是飞军新锐五校尉“赐汉姓”刘庆之、刘长恭、刘文泰、刘显达、刘道济五人;还是寇安国、方月、潘风、俞射、穆舜、李辅、邓贤、白寿、梅敷九人;都争先恐后。
就连王当、罗信、单雄、裴庆、芈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几个都尉也不甘示弱。
能不能被安排去守丹水城不重要,不能落后于人最重要!
一时之间。
呼声不绝。
李平和王平的声音反而被淹没了。
就连王平本人都没想到,那句“军中诸将校皆要以立功为先”竟然会引得众校尉都尉争相请命。
好歹尊重下我们两个将军啊!
刘封没有喝止众人,而是静静的听着众人的相争。
军中需要锐气!
刘封不怕众人不相争,就怕众人不敢争。
倘若听到张郃来了一个个都畏惧不前,想抵挡张郃就是痴人说梦。
而现在。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都尉,都敢请命去丹水城抵挡张郃。
若是张郃能看见听见,估计脸都能气黑:我堂堂一个大魏左将军,连个小小的都尉都敢妄言拒我?
良久。
待众人声音变小,刘封才徐徐开口:“诸君皆乃大汉勇士,不论谁去丹水城,都不会弱于张郃,有如此气势,孤很欣慰。”
刘封的肯定,听得众人皆是心情澎湃。
顿了顿。
刘封话锋一转:“然而三军不可无主,去丹水城为主将的,也只能有一人。”
众校尉都尉或是看向王平或是看向李平。
气势归气势。
众校尉都尉也都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这主将不可能轮到自己。
李平和王平则是屏住呼吸,希冀的看向刘封。
众人反应,刘封尽收眼底。
“樊书佐,你记一下,孤做如下部署调整”
“令:将军李平,校尉方月、潘风、俞射、穆舜,都尉王当、罗信、单雄、裴庆,引三千军守坞堡。无令不得出战!”
话音一落。
李平的脸上浮现失落。
虽然没有如愿的去丹水城,但李平也没再多言,而是直接抱拳领命。
刘封既然有了决定,那就不是旁人能更改的,李平久随刘封,自然也知道刘封的脾性。
王平的呼吸则是变得急促,有掩饰不住的紧张。
刘封嘴角泛起笑意,继续开口。
“令:将军王平,校尉刘庆之、刘长恭、刘文泰、刘显达、刘道济,引五部飞军,携带三日干粮,入丹水城布防,细查城中水源、柴木,不可疏忽大意。”
王平大喜领命,嘴角也泛起了笑意。
李平哼了哼:“别高兴太早,殿下只让你携带三日干粮,你也不会是主将。”
众人纷纷反应过来。
李平留守坞堡,王平带五部飞军和三日干粮先往丹水城,那主将会是谁?
下意识的。
众人的目光看向了刘封。
而刘封也下达了第三道军令。
“令:治粟都尉韩重准备八千人一月度用,由校尉寇安国、李辅、邓贤、白寿、梅敷,都尉芈突通、北史那、舒何力、屈仙芝,引两千军押送粮草入丹水城。
其余诸人,随孤同往。”
众人皆惊。
殿下竟然要亲往丹水城!
李平此刻也顾不得失落了,高呼劝谏:“殿下若不在坞堡,倘若徐晃来攻,末将如何能挡?不如由末将和王将军同往丹水城,定可挡住张郃。”
王平也忙谏道:“殿下千金之躯,岂能轻涉险地?末将愿与李将军同守丹水城,绝不争功!”
众校尉都尉也纷纷进言相劝,生怕刘封去丹水城犯险。
刘封大笑:“诸君莫非以为孤当了燕王,就变得胆怯惜身了吗?”
见众将校面有不安,刘封又敛容肃声:“孤深知诸君之意,不欲孤以千金之躯犯险。
然而,将士肯为孤效命,并非孤有大德,实为将士不愿被伪魏奴役,又坚信孤能覆灭伪魏,故而从孤。
自古以来,君臣肉食者位居庙堂之高,身处匹夫之上,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每每遇到有逆臣贼子易姓改号时,就要让匹夫之贱为其卖命。
孤以为不妥。
保大汉者,当由大汉君臣肉食者谋之,岂能令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战场之上,无分贵贱,将士中箭会死,孤中箭也会死,孤的命是命,将士的命也是命。孤若不能身先士卒,将士又如何肯为孤尽心效命?
孤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
不论是虞翻还是费诗都不在坞堡,也没人能劝得了刘封。
李平只能私下里嘱咐王平道:“王将军,殿下如今贵为燕王,身份已经不同往日了。万不可令殿下轻易上阵,若殿下有失,我等皆是死罪!”
王平也深知个中重要,道:“李将军放心,我不会让殿下轻涉险地的。”
坞堡距离南乡城极近。
刘封的调兵,想瞒过南乡城的夏侯尚和徐晃并不容易。
尤其是夏侯尚和徐晃已经得到了曹丕的诏命,也知道拜曹真为征西将军,假黄钺,督左将军张郃、征羌护军郭淮、冠军将军杨秋等关中十七营,正奔赴南乡而来。
“城头督将来报:刘封的坞堡有大军往丹水城而走,定是去抵挡曹征西的关中兵了。刘封分兵,是自寻死路,不如徐将军与我去取坞堡,生擒刘封,以泄数月被围之恨!”
夏侯尚语气忿忿。
被刘封堵在南乡城,让夏侯尚感到极为的羞愤。
这是耻辱!
尤其是顺阳、析县和丹水三城被攻破,城中仓库的钱粮被劫掠一空后,夏侯尚就更是怒气难耐。
然而屡屡去打刘封的坞堡,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被刘封贴脸开大的羞辱,换个姓夏侯的都得吐血胆裂了。
相对于夏侯尚的急躁,徐晃更显沉稳。
刘封分兵的情报虽然对南乡城是利好,但徐晃也不敢疏忽大意,提出了假设:“倘若刘封明着分兵,实则是诱我等出城呢?
若是事顺,我等还能回城;若是事不顺,我等就得败回城中,严重一点还可能丢了南乡城;届时征西将军又远来疲敝,岂不就被刘封各个击破了?
不如派遣斥候多加探查,然后等征西将军大军到了,再前后夹击,或能击溃刘封。”
徐晃的话如同一盆冷水一般浇在热血上头的夏侯尚身上。
夏侯尚不由打了个冷颤,又感到不甘:“可如此一来,你我就无大功了。”
是借着曹真来援刘封分兵的机会拿下坞堡生擒刘封,还是等着曹真来了再前后夹击,这两者的功劳大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徐晃谨慎道:“小心。陛下虽然册封孙权为吴王,又调了三路大军来与刘备争襄阳,其中最关键的一路就是南乡。
南乡若丢,刘备在襄阳就会士气大增,樊口的孙权见势不妙或许又会再降刘备反攻石阳,甚至还可能趁机出兵去抢合肥。”
夏侯尚忿忿:“孙权小儿,他若敢再背叛陛下,我定要亲取其首!”
虽然很想立个大功劳,但夏侯尚也不是个听不进意见的。
更何况。
徐晃的话也在理。
刘封善于奇计,不能只看到刘封分兵就笃定有机可乘。
再加上孙权的反复无常也的确令人担忧。
今日能反刘备,明日难道不能反曹丕?
信孙权能真心投降,不如信母猪能上树。
而事实上。
徐晃的担心也猜中了事实。
刘封之所以要亲自去丹水城,是判断李平或王平单独去丹水城都无法同时面对关中来的援兵以及南乡城的夏侯尚和徐晃。
毕竟刘封在南乡城只是对峙,而非将南乡城包围。
刘封能派兵去丹水城,夏侯尚和徐晃同样也能派兵趁虚去打坞堡。
只有刘封亲自在坞堡外,才能及时调度李平和王平两支兵马。
刘封早想好了部署。
倘若夏侯尚和徐晃真的去打坞堡了,刘封就会反向夹击,若能在张郃来丹水城前将夏侯尚和徐晃打残或打死,刘封在南乡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徐公明在,还真是不好骗!”
见不能骗南乡城守军出城去打坞堡,刘封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计划,转而将精力放在关中的曹魏援军上。
张郃的先锋,距离丹水城已不到百里!